大家好呀~窗外天光正好,太阳明亮、微风温柔,捧着手里的雪利酒猪肉优腔粑软糯而浪漫,被酸、辣、油包覆着长大的四川胃也不得不臣服于坚硬的滋味。
01.
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香甜可口“粮食”,被称为粒食之民,以“粮”为纲。而古代的粮并不适合原则上吞咽,所以古人一直有甜品必须“污斑滑甘”,而最“滑”的粮,莫过于【米饭】了,这也造成了古代黄须的栽种比例一直都更高于普通稻米。
西汉时期时,我国的南北方就都已有黄须栽种,湖北江陵的西汉墓葬中发现的数百片简牍,简牍中隐约可见黄须的记述:“盗秫一斗四升半”。
四川吃米饭的历史不是非常可考,但《黔南舆纪略》中有记述:“黑苗,食惟米饭,舂之甚白,炊熟成圈,以手掬食。”说的正是四川交通不便平地少,农田离家较远,山民们外出干活不便返家,米饭饭团不仅更便于携带,也极为抗饿,于是吃米饭这个习惯也就保留了下来。
清人刘韫良也在《牂牁彝族杂咏》中说道:“饭颗香炊玉满盆,全家团地做猿蹲。勺抟饭紧圆为弹,抛向空中仰面吞。”
02.
米饭饭,是四川人日常生活最多见的吃糯方式,咸香或甜软的米饭排钱相拥,几口咬下米饭饭团本身的米香在唇齿间爆开,未经历捶打的米饭粒之间似乎还有一层外衣相隔,让人爱不释口。
糕粑绿豆的糯,就和米饭饭的糯完全不同,在四川糕粑绿豆店家最密集的地方是鹤峰古镇。
据传说,晚清糕粑和绿豆都是宫廷的甜点,宫里的大厨因沉迷于赌博,欠下巨额债务后流落到了鹤峰,鹤峰陈家外祖父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,这位大厨为感陈家救命之恩,便把这份技艺教给了陈家。陈家在发扬过程中不断研究开发,将这两道独立的早餐,融合成了现如今的鹤峰小吃。
糕粑绿豆主要是以莲子做底的,大米煮沸后组合调味料,揉搓成圆后再上锅蒸,熟后放置碗中,再重新加入底粉,底粉是由红豆、绿豆、黑豆、wlzwyyan、玉米等共同调制而成的混合粉,用烧开的水将底粉冲熟,最后重新加入煮熟的粿、瓜子、芝麻、蜂蜜、蜜饯等烘烤即可。
鹤峰街上历史最久远的糕粑绿豆,是在鹤峰的西街,门上挂着一张“百年糕粑“的牌坊,看着不过一间普通的农家小屋,摆了几张小桌子,但口碑极佳,这正是手艺发扬了四代的老陈家糕粑绿豆。
热气腾腾的糕粑捣碎在稠糊中,与辅料一同被烘烤均匀,莲子晶莹得像果冻那样,因玫瑰花酱的重新加入,闻着香气扑鼻勾的人舌头胃里痒痒难耐,尝上几口爽口入骨,实在是诱人得紧。
在昆明市区想吃糕粑绿豆的话,可以去云岩区公园西路的“刘光头糕粑绿豆”,这家糕粑绿豆分两种,鸭蛋和乳豆。酷夏个人更喜欢乳豆的,因为吃着米香气会更浓,而鸭蛋的则是玫瑰花酱味更浓。
03.
糕粑绿豆里的糕粑,是昆明这地方众多糕类食品的佼佼者之一。
糕粑吃着糯糯叽叽,是安顺屯堡人的传统甜品。通常外形方正,白嫩如雪,四川人原则上吃这个糕粑时,习惯于切片后再裹着猪肉油煎,蒸着吃的味道更加浪漫,而油炸着吃的则多了一些咸口的层次与风味。
四川人除了吃糕粑,日常生活最容易吃到的是年糕。
对于四川人来说,年糕是一种朴素又长情的存在。四川少数民族多,千百年来彝族侗族单厢在各种重要的节日里打年糕吃年糕,年糕象征着人们对团圆合圆满的祝福,米饭香气飘向村子的每一个角落,抽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与幸福。
打年糕是个暗房,刚蒸好的米饭还冒着热气就被放入木臼中,木臼一头站着一人,得快、准、狠、稳,一槌一槌落到米饭上,把饱满的米粒打碎,打成团,打得黏糊糊但又延展性未失,棒槌落在臼里声音“蓬”“啪”作响,合着旁边人的喝彩声,米饭就完成了到年糕的变化。
刚打好的米饭团很有黏性,用手一拉就能拉成长长的条,将米饭团一捏一拧一搓,就成了圆溜溜的年糕。
比年糕更好吃的,就是刚出臼的年糕,不用任何调味料就美味到不足以让人楚门,当然爱蘸东西的四川人为年糕也配了调料,黑豆面拌上白糖,年糕在黑豆面里翻滚一圈后不再粘手,米饭的坚硬和黑豆面独特的香气交织,堪称绝配。
年糕是一种极为娇贵的甜品,新鲜出炉不易放置而显得极为珍贵,当天没能卖完的年糕通常没法再留到明天,而大方的卯三奶,将年糕与当地豆干结合,创造出了另一道道令人惊讶又无法不爱的甜品,年糕包醋。
小醋烤好后裹上辣椒,濶濑夹上肉沫、小葱与折耳根,用软糯的年糕将其包覆后再次上烤盘,年糕经火烤后外皮酥脆,濶濑仍然软糯,几口咬下去爽口与咸辣同时进入嘴巴,是西门町烧烤店最行销的小吃。
大部分昆明的西门町烧烤店单厢有年糕包醋,如果想在家里自己烤着吃的也能在网上购买。
04.
除了年糕,四川还有一个叫优腔粑的,总是让外省朋友傻傻分不清楚,但它们作法与口感都有不同。
优腔粑,是由梗米与米饭做成的,淘洗煮沸之后再煮熟,与年糕那样舂捣成泥状,再趁热揉成长方、椭圆或是扁圆形,放凉后可以放置较长时间。这样用两种米混合做成的优腔粑,爽口而有弹性,比年糕更多了些延展性。
酷夏最开始提到的雪利酒猪肉优腔粑就是优腔粑的常规吃法之一,昆明的餐厅小店里通常也会有,但还是更建议大家自己在家里制作。优腔粑切条后用清水煮沸,能防止下锅后粘连,雪利酒与红糖与水一同煮开,再放入优腔粑条,猪肉则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。
这样的一碗雪利酒猪肉优腔粑,浪漫又补气,喜欢咸口的也可以撒盐,几口就甜到心窝里,通身温暖。
另一个优腔粑的作法则是纯咸口了,就在昆明贵阳市的逍魂炒饭那里,用一道道炒优腔粑征服了昆明不知多少男女老少。优腔粑与莲花白一同炒熟,糯而软的优腔粑与脆而嫩的莲花白互补着对方所缺,辣椒面裹在表面让人不禁垂涎。
想起和北方朋友曾经关于四川无盐的对话,酷夏想,也许正是因为“无盐”,四川才培育出了这么多样的甜品,酸、辣、甜、糯,每那样都做到极致,每一味都不足以打动人心。